企业咨询热线:199 3965 5981
E-mail:haitianzixun@126.com
动态  / News
当前位置: 主页 > 动态 > 行业资讯 >

深圳海上之城,弹丸之地的最终解决方案?(下)

发布时间:2016-07-08 16:19
分享到

日本填海造地更是一把双刃刀

不同于香港和深圳的填海造地模式,日本在上个世纪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为了增加更多的工业建设用地,进行填海造地。据有关专家估计,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日本一共从海洋索取了1200万公顷的土地,日本沿海城市约有1/3的土地都是通过填海获取的。 

这在整个世界上是少有的,从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在临海填海造地11.8万公顷(相当于两个新加坡的面积)。造地之后进行统一工业布局,将炼油、石油化工、钢铁和造船等资源消耗型联合企业配置于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带状工业地带上,使原料码头与产品码头成为工厂的一部分,减少了中转运输费用,并据此调整工业布局,向临海集中。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许让日本觉得填海造地是一种“福祉”,但是这样大规模的造地往往对海洋等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修复的伤害。

据统计,自1945年至1978年,日本各地海岸滩涂共减少了3.9万公顷,而且以后每年大约减少2000公顷。海滩的减少严重影响海洋生物的生存和栖息,造成海洋生物的退化。

其次是填海造地土地上的工业设施大量排污,造成海水污染,水质退化。而且工业废水流入海洋,还造成海洋生物的变异,威胁人类的饮食安全。第三是沿海造地和人工岛等建成后,流入大海的河川通道不畅,水流减慢,容易造成河水泛滥和水灾。 

生态环境的破坏,让日本每年都要投入巨资来用于修复海洋环境。这又回归到了香港环保人士反对填海造地的理由中,这样看来,造地对周围生态造成的危害是难以避免的,香港法律在支持环保人士的抗议之后,整个城市里密集的高层建筑也许就是对城市规划的更好利用。 

汕头填海造地结果不一

沿海城市填海造地,并不是什么新闻。离深圳并不遥远的汕头,在上个世纪也曾经历了浩浩荡荡的几次填海。

汕头第一次填海是从1949年到1979年共围垦22宗,总面积达58平方公里。其中汕头西郊的牛田洋造地10万多平米,成为一个巨大的军垦农场。然而在1969年的一场12级台风之后,牛田洋田地瞬间变回了沧海。1992年这里退田还渔,改造成了海产养殖基地,随后在2006年建成牛田洋十里长堤,防海大堤比以前提高了近10米,堤外滩涂是牛田洋湿地自然保护区。 

第二次填海是选择汕头的南岸片区和新津河一带的土地,虽然当时政府规划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填海得来的土地,开发工作很快陷入停顿。填海工程欠债上亿,不得不将填出来的土地抵押给工程公司,而工程公司因为无钱开发而不得不任由土地荒芜。本来火爆的房地产生意也因为受政策层面的打击而迅速降温,这一带别墅群连道路还没配套全,就再次被人遗忘。 

第三次填海则是“东海岸新城”项目,是为了迎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后续如何还待验证。 

汕头的填海造地同样也面临了资金、环境等问题,当然这也是深圳这次填海造地中同样要重视的部分。 

填海造地:造地成本低于买低成本?

回归到深圳房价市场,这两年的变化让深圳的土地变得非常值钱,然而在房价背后,则是众多的制造业企业选择部分迁离深圳,租房成本、用人成本的增加让这些企业不得不选择更合适的地方来落脚。此次填海造地,抛开环境因素不说,很多人关注的是成本如何? 

比起现在一轮轮的地王的诞生,根据09年天津填海的成本来看,当时也就是在1.6元/平方米(此价格不考虑后期土地维护成本),但是征地成本则是10元/平米。相比来看,造地确实比竞标建设用地要划算得多。 

此次深圳造地的一个目的也是为了抑制高房价,这些将要造出的土地相当于深圳的一个新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将会出台一系列的规定不允许炒房。

不管是从成本角度来看,还是以政府以抑制房价的目的来看,目前这个填海造地是有利于深圳房地产回归常态,或者说作为补充区域让深圳的房价平稳一段时间。

但是从环保角度来说,深圳此次的填海必定还是会对海洋等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深圳早期实行的填海已经破坏了部分海岸线,以及红树林等生态湿地。 

由此看来,填海造地必然是一把“双刃剑”,不论国家,不论造地的目的,滨海城市要发展还需反思城市规划,而不是一味地造地。造地对未来房地产的发展也不一定能起到抑制房价的作用,在目前火热的房地产市场反而会让很多房企去寻找一片适合自己开发的“海上之城”。

 

关键词:深圳,海上,之城,弹丸之地,最终,解决方案,日本,填海,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