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2015年创下25年以来的最低GDP增速,受此影响,作为事关国计民生的第一大支柱行业,建筑行业道当其冲,行业增速、利润率、新签合同总额均创历史最低记录。
而在一片“唱衰声”中,中国经济在“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层面继续前进,2月19日,中财办主任刘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经济转型必然成功”。上到国家层面都在以壮士断腕的姿态进行转型、改革,那怕为此承担长期经济在中低位运行的压力,那么建筑行业为什么不能顺势而为加大行业转型力度,变行业挑战为机遇彻底扭转行业发展模式?使行业发展快速切换到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模式呢?
“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在这里笔者无意映射建筑行业是“低价产品”(建筑行业本身也不是,口红同样也不是),只是想强调同样的道理——在中国,建筑行业恰恰是在经济下行时最受益的行业之一。
1998年,当时席卷整个亚洲的金融危机让许多国家经济遭受重创,亚洲“四小龙”面对危机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案,致使所在经济体几年没有恢复元气。
在中国,时任总理朱镕基推出一系列经济改革计划,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借力金融危机大力发展国内的各种建设项目,在战胜金融危机的同时极大的发展了中国的经济。
同样,2008年,在更大范围、更强影响力的全球金融危机面前中国同样没能独善其身,时任总理温家宝更是果断实施“四万亿”计划(虽有争议,但计划本身保证了中国经济避免硬着陆),该计划的十项措施当中有七项跟建筑行业直接相关,比建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铁路公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特邀研究员姚景源先生曾做过明确论述,越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越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好机会。
自2015年年中开始,国家整体经济增速下滑开始直接波及到建筑行业,行业增速、利润、新签合同总额等等均创历史最低记录。
与此同时,行业过往积累的种种弊端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被无限放大,粗放型发展模式亦明显不符合市场要求。
但改革从不以某个行业的特殊情况而停滞不前。
从2016年新年伊始,事关建筑行业发展的政策层面的文件不断出台。
1月13日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正式取消;2016年1月22日国务院会议确定今年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建筑行业首当其冲;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文中明确提出建筑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并且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的城镇棚户区、城中村和危房改造。
在地方层面,各省市的2016年投资计划纷纷出炉。虽然具体到跟建筑行业相关的投资计划无法具体统计,但就河南省省会郑州的房地产市场而言依旧是一片火爆景像,起码在土地竞拍层面,两天18宗土地被拍卖,吸金超过28亿,而猴年春节前后近40块土地出让,足以证明区域的房地产投资依旧火热。
因此来说,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在经济大环境面前任何领域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建筑行业需要抓住机遇迎来而上变‘危’为‘机’,借势壮大自身实力,改变发展模式,以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会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难题的一把永恒钥匙吗?
从各方的观点和实际情况来看,起码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的,这也是中国国情所决定的。
其实从2014年开始,面对二十多年以来的最低经济增速(包括2015年),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诸多措施来应对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大力发展城镇化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研究中国经济的外国专家对中国刚刚制定的“十三五”规划就做出类似解读:
中国制订的“十三五”规划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需要经济取得适度较高的增长水平。为此,面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专家们认为,要想达到适度较高的增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6.5%到7%的水平。这正是“十三五”规划预计的经济增长速度。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要想实现这一增长目标,关键在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对中国而言是一个巨大机遇(目前中国的城镇化率约55%),意味着中国甚至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超过80%)。城镇化是中国个人消费增长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的巨大机遇,这两点是确保中国实现增长目标的关键。
文章称,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引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一趋势在近年来已经十分明显,而且未来还会持续。
而“一带一路”则为中国建筑行业发展提供了另一个重要增长渠道,同时更为中国建筑行业快速提升自己现代化水平带来契机。
因此,对建筑行业而言,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行业发展的机遇期,特别是现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对那些没有核心竞争力,不够规范、不能适应市场要求的建筑企业来说未来会越来越难,行业是典型的红海,被淘汰也是必然的结果,但对那些规范的、有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的建筑企业来说未来将是一片新的蓝海。